新能源汽车站上风口 质量口碑或成掣肘
来源:车质网 | 作者:chinacaw | 发布时间: 2019-05-28 | 165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但新能源汽车却呈现出逆势上涨的走势。据乘联会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125.6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61.7%,其中纯电动汽车累计销量98.4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50.8%,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逐步由政策驱动转变为政策与市场双驱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然而,站在风口上的新能源汽车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在逆势增长的背后却依旧隐藏着不少焦虑。一方面由于外资的大举进入,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将面临巨大挑战;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企业生产和国家政策,尽管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仍然存在产品质量差、安全隐患多、售后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政策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车难求与故障频发 令人费解的产业乱象

  随着3月份“2019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落地,补贴政策正式进入过渡期。2019年6月25日后,新能源补贴政策将大幅缩紧,续航里程低于25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将取消补贴,续航里程在250-400公里的纯电动乘用车,补贴降幅最高达60%。而插电式混动车(含增程式)在过渡期后,补贴降至1万元,降幅近70%,2020年全面取消新能源补贴显然已进入倒计时。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新能源补贴政策过渡期的结束,市场上大部分新能源车型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停止观望,希望能搭上政策的“末班车”,从而也导致市场上部分新能源车行情紧俏,甚至出现了“一车难求”的盛况。据乘联会数据统计,今年1-4月,全国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34.5万辆,同比增长83.8%。

  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部分新能源汽车产品暴露出来的质量问题,随着保有量的不断提升逐步显现。据车质网数据显示,2018年新能源车整体投诉量1313宗,环比大幅上涨超1.3倍,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兴起的2014年相比,5年间投诉量翻了44倍,而同期销量的涨幅只有15倍,远远低于投诉量的增长速度。显然,经历过“野蛮”生长期的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正在慢慢吞下当初种下的苦果,技术门槛低的“油改电”时期遗留下了种种隐患。

  事实上,除了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呈现跨越式增长外,故障问题数量的增长同样不容忽视。据车质网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新能源汽车故障点的数量由2014年的22个攀升至2018年的148个,故障问题逐步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不乏“刹车失灵”、“动力消失”和“转向失灵”等危及到驾驶者人身安全的严重故障问题,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这些故障问题的投诉量正在逐年呈翻倍式增长。

  此外,据车质网整理出的“2016-2018年新能源汽车十大故障问题”显示,动力电池故障、充电故障始终排名前列,且投诉量持续提升。而空调问题、车身生锈和影音系统故障问题的投诉量同样呈现大幅增长趋势。这其中大部分投诉量均来自于自主品牌。在近五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投诉量中,自主品牌占比高达86%,远高于其他各国别品牌。当然,这与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不无关系,但从侧面也反映出部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工艺以及品控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提升,这部分问题或将进一步得到放大。

  在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转折的关键点上,一面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需求量高速增长,一面是新能源汽车故障问题频发,质量口碑大幅下降,着实令人无奈和费解,而造成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恰恰是新能源汽车企业本身。

难逃品控魔咒 蓬勃发展背后的瓶颈

  为了应对日益严苛的排放标准以及缓解“双积分”压力,传统汽车企业纷纷投身到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的研发和生产中。一时间,市场上的新能源车型品类急剧增多,同时也造成了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局面。

  一方面,由于各企业间发展战略以及研发投入的不同,绝大部分企业依旧沿用或改造传统的燃油车平台来生产新能源汽车,这样一来,燃油车原有的各种问题难免会被延续到新能源车型上,工艺差、装配水平粗糙等品控方面的问题便无可避免地被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旺盛,各家企业急于抢占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相比传统燃油车3-4年的整车开发周期,大部分新能源车型要短的多。特别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造车新创企业,为满足量产化,实现交付,产品研发周期同样较传统燃油车提前了许多。与之相对应的产品测试、验证环节的时间势必会被压缩,甚至有所缺失。在设计、制造、验证、使用过程中没有严格遵守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前提下,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动车故障频发的情况就不足为奇了。

  近段时间,多起接连发生的纯电动汽车自燃事故,将新能源车的质量安全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引发了社会舆论对于纯电动汽车,乃至新能源汽车的不信任和恐慌。据近日车质网一项针对纯电动汽车的调查显示,近四成的消费者对于安全问题最为关注,超过了续航里程问题,同时安全问题也成为消费者是否购买纯电动汽车的决定性因素。这些自燃事故的发生,也从侧面说明了企业在新能源汽车品控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这些事故的主体原因是产品质量问题,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电池产品测试验证不足、电动电池测试验证的手段不完善、充电安全管理技术有问题。

  然而,造成新能源汽车故障频发,质量口碑下降的情况除了企业品控问题这个主因外,政策因素也起到了一定影响作用。

  从2010年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补贴政策的推动和影响功不可没。然而,随着新能源补贴逐步退坡,对于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顺利获取补贴,新能源车企纷纷开始追逐高能量密度电池,而过度追求电池的能量密度,势必将对电池的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单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而对BMS电控及电池热管理未能及时进行提升的话,电池的安全隐患将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早期的高额新能源补贴虽然极刺激了企业生产新能源车型的积极性,但同时也造成了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巨额利益,对于产品粗制滥造、骗补等行为的发生,大量劣质产品流入市场,给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另外,一些行业政策的相对滞后,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现行的“汽车三包”规定于2013年正式发布,而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便迎来了跨越式增长。随后几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大幅提升,随之而来的售后服务问题也与日俱增。不过,由于现行“汽车三包”政策规定相对滞后,因此很多新能源车投诉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据车质网投诉数据显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相关投诉的处理解决情况并不理想,故障问题能得到妥善处理的消费者不足30%。

  3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汽车三包)公开征求意见公告,首次提出将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电机等纳入“三包”范围。虽然这次修订工作有些姗姗来迟,但至少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相信随着“汽车三包”正式修订实施后,新能源汽车投诉处理无法可依的窘境将有望得到缓解。

  随着国内节能减排方面要求日趋严苛,以及消费者购买习惯的转变,新能源汽车市场依旧会保持着高速增长,在当前汽车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将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动力。然而,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进程中,产品质量与安全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当前新能源汽车投诉高发阶段,相关汽车企业更应严守品控关,积极提升质量口碑以及售后服务水平,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汽车产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竞争更加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