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博会看汽车产业发展新风向
来源: | 作者:caw | 发布时间: 2022-11-18 | 789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全球经济衰退和芯片下行的大背景下,中国市场成为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和零部件供应商未来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随着北京车展的取消和广州车展的延期,刚刚结束的第五届进博会成为这些企业集中“秀肌肉”的最佳舞台。各大知名汽车品牌和零部件供应商都不遗余力地将最新产品和技术进行展示,相互竞争的焦点指向了绿色低碳和智能化,让曾经的未来出行概念,转变为进行时。

  一、电动化与氢能源双向发展 新能源两大赛道显现

  本次进博会上,各大汽车品牌的参展车型中,纯电动汽车依旧占据较大比例。包括大众、宝马、福特、丰田、现代、凯迪拉克都纷纷推出了各自最新的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如宝马带来了首款纯电动豪华旗舰轿车BMW i7、大众发布了量产的全新纯电动概念车ID.AERO、福特则在进博会上首次展出了纯电皮卡F-150 Lightning,此外,丰田首款纯电中型轿车bZ3、现代IONIQ(艾尼氪)6以及凯迪拉克CELESTIQ等纯电动车型也都迎来了首发亮相。

  不难发现,此次进博会参展的纯电动车型多以量产或即将量产的新车为主,概念车相对要少了一些。随着丰田bZ4X在国内上市后,国内主流合资品牌都已正式进军纯电动市场。如今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除了传统自主品牌企业逐步崛起外,那些在燃油车时代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合资车企已经开始加速新能源转型,与自主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中的竞争未来将有望全面升级。据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新能源车零售市场中,起步20-30万元的车型销量占比达19%,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而这个售价区间也正是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型的主销区间。对于自主品牌而言,尽管目前依然在新能源市场中占据主动,但主流合资品牌凭借品牌优势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正在发力追赶,未来自主品牌先发制人带来的领先优势可能会逐步缩小。

  本次进博会,除了纯电动乘用车产品占据主角外,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汽车产业链中各企业对于氢能源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不少相关企业带来了氢能新产品、新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丰田、现代等汽车厂商除了带来最新的纯电动车型外,氢能源产品也格外引人瞩目。如现代带来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氢燃料电池重卡XCIENT Fuel Cell、丰田展出最新的TL Power 80氢燃料电池系统,以及搭载该系统的轻卡车型。此外,在汽车供应链被重塑的行业趋势下,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加码布局氢能源领域,本次进博会博世带来了氢燃料发动机模块FCPM-C132,以及由本土团队开发完成的燃料电池多功能功率控制器,可配套不同功率的氢动力模块,大幅提升系统效率。佛吉亚则展出了一款专为卡车设计的氢动力重卡模型,为高要求的商用车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氢能源出行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指出氢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及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绝对的利好消息。此外,8月26日,上海市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于氢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进一步的助力。在政策的鼓励支持下,中国氢能源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迸发出无限的潜力。此次进博会上,无论是汽车厂商还是零部件供应商,推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无疑都是在积极谋求和中国市场合作的机会。不过,从产品和技术角度来看,当前氢能源在汽车产业中的布局依旧集中在商用车领域,进入乘用车还为时尚早。一方面由于当前道路运输的主体依旧是卡车,是国内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下,传统燃油重卡向新能源转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高昂的储运和使用成本也是限制氢能源乘用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未来通过重卡、客车等商用车市场化运营,不断健全氢能源汽车供应链体系,形成规模化效应,氢能源乘用车才有可能实现商业化落地。

  二、传统厂商加速布局 自动驾驶赛道“卷”出新方向

  不同于能源领域的齐头并进,自动驾驶领域更多的是内卷,每一次创新技术的发布,都预示着一个卷的新方向。本届进博会也不例外,各家零部件供应商带来了各自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前沿技术。博世中国在进博会上全球首展了全栈式智能驾驶系统解决方案,该方案是在中国本土开发完成,完全为中国市场量身打造的。所谓全栈式,简单点来说就是除硬件采购外,与自动驾驶相关的软件层面都是自行研发。目前国内部分造车新品牌企业如蔚来、小鹏、理想、哪吒和集度等都宣称在进行全栈自研,但这其中大部分企业仍需依靠供应商来提供硬件支持。而作为零部件供应商的博世,此举无疑是希望将触角覆盖整个自动驾驶领域。

  此外,另一家供应商巨头高通也带来了“骁龙数字底盘”,其中涵盖的Snapdragon Ride采用了基于5nm制程工艺的高度可定制化SoC平台,不仅具有高能效的AI引擎与计算机视觉引擎,还可以根据自动驾驶的每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由此也不难看出,在内卷严重的自动驾驶领域,面对国产芯片企业以及自动驾驶公司的冲击,零部件供应商企业已经不再局限于硬件层面的技术研发,为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已经开始转向硬件+全栈式解决方案的新赛道。

  近年来,自动驾驶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制高点,各领域的企业都在不遗余力地抢占高地。但就国内而言,受限于法规等因素,L3、L4级别的高阶自动驾驶在C端市场短期难以落地,更多的还是在规定区域进行小范围试验。不过,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公安部组织起草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让各大企业看到了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更多可能。 

  此次进博会上,日产中国宣布其出行服务有限公司落户苏州,并将于明年与文远知行合作在苏州进行为期6个月的robotaxi运营。而另一家汽车巨头丰田也与中国初创企业小马智行合作,共同推进移动出行服务和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本届进博会上,两家公司的最新合作成果,服务于robotaxi的新车型完成首次亮相。随着国内各地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的利好政策密集发布,为智能网联汽车合法上路运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这也是最终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有部分机构预测,到2030年,robotaxi全球市场空间将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共享出行的市场规模将达2.25万亿元,其中robotaxi占比将达到60%,即1.3万亿元。在产业环境持续向好,市场前景广阔的背景下,国内车企如吉利汽车、小鹏汽车以及上汽集团和广汽集团已经开始布局robotaxi。而像丰田、日产这样的全球汽车巨头企业,在中国发展自动驾驶的策略也悄然转变,前期通过与国内企业合作运营robotaxi项目,一方面借助robotaxi车型研发持续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落地;另一方面探索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模式,为将来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构建基石。

  三、解锁未来驾舱 汽车智能化进入发展新阶段 

  面向未来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车交互的重要职责。随着汽车产品差异化竞争加剧,智能座舱成为各大车企角逐的焦点。有机构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座舱渗透率将接近60%,较2021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在如今屏幕交互、手势交互和语音交互已经成熟落地的阶段,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将创新探索的目光聚焦到AI、AR等前沿技术。本届进博会上,三星带来了基于AR技术的模拟驾驶舱,利用AR技术实时反馈可视化的路况信息, 展示了未来人车智能交互的驾驶场景,让未来的驾驶体验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而高合推出的HiPhiBot智能车载机器人,则展现了AI技术在智能座舱中的应用场景。这款机器人既具备物理属性,又拥有智能的人格,不仅可以实现声源定位,还可以通过4自由度/8向可调的机械臂控制中控屏来面向驾乘人员主动交流。

  对于未来的智能驾驶而言,在实现整车控制域之前,座舱域和智能驾驶域进行跨域融合,形成舱驾一体域控制器,即“舱驾融合”,成为汽车企业和供应商企业现阶段探索或规划的方向。而要实现“舱驾融合”,打通人-车-环境之间的交互,搭载大算力芯片是必备要件。本次进博会上,博世全球首发了第二代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搭载了目前业内领先的高通骁龙SA8295芯片,不仅可以支持更多的外接设备,算力也由SA8155芯片的3.4TOPS提升到30TOPS。在大算力的支持下,让“舱驾融合”成为可能。

  此外,三星在本届进博会上还推出了全球首个量产的3nm芯片,面积进一步缩小,性能则有大幅提升。虽然该芯片短期很难应用到汽车领域,但随着芯片技术的不断进步,车规级芯片在性能方面也将得到提升,同时成本也有望进一步降低。据车质网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影音系统故障投诉超过8000宗,较去年同期上涨38.3%,其中与车规级芯片相关的“车机卡顿”、“系统死机黑屏”问题占比超过三成,严重影响了用户的用车体验。因此,3nm芯片的发布于,对于未来提升智能座舱使用体验将产生积极意义。

  总结:连续举办五届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众多海外车企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最佳平台,同时通过这些企业的“秀肌肉”,也让我们得以一窥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氢能源的崛起,在新能源领域形成了新的赛道,未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有望形成电动化和氢能源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而在汽车智能化方面,零部件供应商们也在转变思路,在舱驾一体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上积极布局。面向未来,新能源、智能化依旧是汽车产业发展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