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北京发那科,走进永不停止的工厂
来源:盖雅学苑 | 作者:caw | 发布时间: 2021-12-01 | 8801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发那科

作为中国数控领域的领导品牌,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发那科)以“成为智能制造价值型最佳伙伴”为愿景,长期致力于推动国家数控技术及制造业产业升级,同时接轨工业4.0,支撑国家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重点建设,扩展了IoT等一系列全价值链创新业务,全面布局未来。 2021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喜爱雇主”。

采访嘉宾

秦楠,现任北京发那科机电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助理。

拥有五年的一线销售管理经验;连续六年主导并推动“北京发那科F+行业峰会”品牌活动的打造和落地。

主导了“机械行业FANUC人才培养联盟”(教育部正式备案)的成立和运营,并推动多个千万级以上“FANUC产业学院”项目在院校的落地,在中国职业教育领域拥有丰富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合作经验。


Mandy: 我在咱们的公众号上看到一句Slogan:“全世界制造现场的梦想,就是永不停止的工厂”,这句话听起来非常酷,是怎么理解的呢?

秦楠:我们认为这句话确确实实能够代表我们每一个工厂的管理员或者老板的梦想,那就是永不停止、源源不断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工业领域大家普遍认可的愿景或理想状态,发那科才一直致力于去提供,能够实现永不停止工厂的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首先在设计产品上,我们是要去提升产品的高易用性。那就要求人员去掌握学习、应用发那科的产品,时间效率能够很高。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要有高稳定性。这既包括如何最大程度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也包括发生故障前的预警和发生故障后的快速修复。所以,发那科从产品的设计理念上,就一直根植于说如何实现工厂的永不停止。

Mandy: 聊到我们产品的应用,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叫“无人工厂”,或者叫“黑灯工厂”,之前有了解到我们发那科自身在生产上也是能够做到很高的自动化、无人化的?

秦楠:是的,应该说发那科是全世界工厂里面,最早一批实现了全自动化生产的企业,我们自己的工厂目前是能够做到720个小时连续工作的。在疫情之前,我们每年会带四到五批客户到总部参观。我们的客户亲眼看到了,发那科自己能做到720个小时不停机生产,所以,他就愿意相信,发那科的产品来到我这里,是能够帮我去实现这样一个理想化场景的。

机器换人的时代焦虑

Mandy: 提到无人工厂、黑灯工厂这样的话题,那必然会带到另外一个比较有争议的点,就是机器换人。机器换人可能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我们社会的进步,但是对于一些身在其中的个体,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威胁。

秦楠: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是心态上的没有改变。大家都担心机器换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担心我现在做的工作被机器替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是一种守成的心态和打工者的心态。就是我千万要保住我目前这个饭碗,或者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千万不能被取代。

但是我们纵观,就不要说什么纵观人类历史或者工业历史了,我们就纵观我们国家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一年时间,我们发生了多少变化?出现了多少新的行业?消失了多少行业?但是我们看看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差了吗?并没有。为什么呢?

因为你目前从事的这个工作的消失,或者说被替代,往往也就意味着有新的岗位是需要你的。比如说我们汽车产生了以后,光一个汽车产业创造了多少个行业。我觉得我们每一个职场人,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在这样一个新的产品或者机会下,会有哪些新的需求点,那我更快地去满足这些点。这才是我们真正能够保住我们饭碗的一个核心的技能,而不是说我去干具体的工作。

做好三件事,打造永不停止的工厂

Mandy: 国内很多制造业的老板们非常期待,能够实现无人工厂或者是黑灯工厂。那您觉得在这样的过程中,企业怎么做才能达到这样的一个状态呢?应该不仅仅是“我更换一批设备就OK”的一个事情吧。

秦楠:对,肯定不是换设备的事儿。现在我们很多企业,都在提自动化、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转型、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永不停止的工厂,等等类似的概念。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我认为最核心的是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里是不包含您说的购买设备这个环节的,这其实是最不重要的。能通过花钱把东西买过来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一定不是个问题。

我认为更核心的是三个事情。第一,是一个企业的“火车头”、老板们、高层管理者们,他们观念和思路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什么叫“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和传统的制造企业相比,就是我们整个过程更加透明,我们所有的环节是可记录,最终可追溯的。然后呢,还要求提升我们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要求提升我们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这种运营效率和配合效率。所有的事情以数据说话,从数据切入,去看我们经营的这些状态。

企业想成功地进行数字化或者自动化方面的转型,那企业的老大,首先从观念上就要很重视这个事情、认可这个事情。其次也要打破原有的一些工作的模式,可能是更舒适的工作模式,去尝试建立一些基于数字化的工作习惯。更多地去基于数据说话,基于报表说话,基于平台呈现的结果去说话,而不是通过感觉,通过我看你今天有没有加班,通过我看你最近的状态,通过人的主观感受去判断。这是我认为的第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举个例子,很多企业都说我要数字化转型,然后上了很多系统和平台,最后就变成了员工每天切换在不同的平台上,去填数字、写报告、走流程。头部的领导可能一眼都不会看,他还是习惯面对面的PPT汇报。那他从来不去看这些数字,不去看这些平台,怎么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呢?

第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核心,是这个企业的工作方式是不是数字化的工作方式。数字化或者说自动化,它仅仅是个工具。在这之前,企业日常的工作方式、企业资源的匹配、预算、采购、生产、内部管理这些相关的环节是不是已经非常顺畅、清晰、标准化了呢?只有你能够完成这些或者达到这些要求的时候,才能去匹配一些非常高效的工具去实现转型。

那实际上还有很多企业是,我不缺钱,我就是想去转型。所以呢,我去请一些顾问,上一些高大上的工具,反而会变成了我的工具在牵引我的业务去进行一些变革。其实呢,也不是不能成功,但是会有点事倍功半的感觉。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我知道我未来要走向数字化,那其实我就应该先在我内部的工作模式上,按照高度的透明、标准、高效这样的模式,先去形成这样的工作机制。有了这样的工作机制以后,我再匹配相应的工具、平台、软件产品,这才是顺其自然地完成了数字化转型。企业的工作模式是不是已经按照数字化的工作模式去做改变了,这跟你上不上工具,其实是关系不大的。

其实我们身边就会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我自己,我记东西还是喜欢拿笔记本记一下,但其实现在有很多手机App,它们可以提供很强大的日历、提醒、代办、日程管理这些功能。但我没有用,我还是相信我的笔和纸。那从我使用手机这个场景来讲,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吗?并没有,我有工具,有好的东西,但我的模式还是传统的非数字化的模式。

第三,我觉得还是要回到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它对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技能要求,还有一些是工作规则上的要求。

比如,我们现在很多工厂的客户,他们原先的技术人员,更多是熟悉单机,能将一个单机玩得非常转。但变成自动化生产后,单机是否足够优秀和稳定,它的优先度是要低于整个系统是否足够优秀和稳定的。原来的这些技术人员,如果不做新技术的赋能和提升,他可能就不懂如何去使用机器人,不懂如何去调试视觉的设备、物流的设备,他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即使我们整个流程设计的非常好,人匹配不上,那依然做不了。

Mandy: 所以其实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领导者,他要有所觉醒和改变;第二是管理方面,工作方式和流程要发生一些变化;第三是员工,他的能力要跟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让世界看到”,到“看到世界

Mandy: 原来在我的想象中,北京发那科这样一家公司,它是提供比较硬核的技术和设备的。但后来我在看很多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我们的F+学院、F+人才战略联盟、F+峰会等等。为什么我们会做这么多软性层面的一些事情呢?

秦楠:大家一直说,我们中国的制造业是大而不强。我们是世界的工厂,但是呢,我们的制造业很多时候做的是相对来说比较低端、低利润的环节。那我们北京发那科,代表了数控行业比较头部的品牌,除了将硬性的产品交付到客户手里以外,还有哪些方法能够更快地去帮助客户成长?这就衍生出了您说的那些事。

我们认为这些事情对于行业是有意义的。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哪儿?在于我们这个行业大部分的制造企业,每天都是埋头苦干,我要去拿单,要去交付。但这个方向是不是对的?整个行业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哪些变化?这些问题不一定每个企业都能看到,可能头部企业是看得到的,但不一定每个中小企业都能看到。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认为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使命感,或者说我们有对行业的责任感,希望能够把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去跟客户分享。

Mandy: 我们北京发那科的企业文化里有“严密专业”这样的关键词,非常的工程师风格,但我们做的很多事情又很有情怀。我在咱们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句话:做好中国机床,不是为了给世界看到,而是为了看到世界。感觉是一句非常乐观的话!

秦楠:这句话其实也印证了我之前说的,我们内心还是希望我们中国的这个制造业、机加工行业变好,什么叫变好?变好就是我们所有的从业人员不用996,不用那么苦,而且还能挣更多的利润。从行业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产品能够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可的高端产品。

为了让世界看到我,这句话说出来好像有点受了小委屈、自卑、憋了一股劲,我行不行我要让你看到我。在一个人比较弱的时候,确实是有这样的心态。我需要外在的认可,需要别人的关注。但是我们现在,我认为已经度过那个状态了。我们希望我们中国的这个行业是去看到世界,我主动去看,主动去链接,甚至呢,我主动去寻找PK和竞争,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态。

Mandy: 我们这期的主题叫永不停止的工厂。我们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艰难的心路历程,以及那些不可忽视的进步。从为了让世界看到,到我们去看到世界,这是一个更平和、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转变。相信有我们北京发那科和这个行业的所有伙伴携手前行,一定可以让中国制造业变得更好。